第二百一十二章 为了以后能活的久一点,上朝的(1 / 2)

为了以后能活的久一点,上朝的时间得改改了!

不过想想也是,在朱慈烺穿越来之前,京城这边的锦衣卫不也是腐朽不堪吗?</p>

更何况是远离权力中心的南京锦衣卫呢?</p>

但好在这个时候的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倒是个难得的忠臣。</p>

他叫常延龄,是明开国勋臣常遇春的十三世孙,袭封怀远侯。</p>

常延龄在崇祯在位的这些年来做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。</p>

比如他在早些年曾给崇祯写过一道折子,清晰的讲明了朝廷当下的各种弊端,得到崇祯的嘉奖。</p>

再比如当得知某些忠心于大明的忠臣被人冤枉入狱时,他也会设法营救。</p>

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,崇祯以身殉国后,常延龄也请缨出征,并亲率南京城官兵赴九江加强边防工事。</p>

同时将常氏一族数千人编入军队,一同抗清。</p>

直到南明彻底覆灭后,常延龄心灰意冷,自此遁入空门,青灯古佛了此一生。</p>

而就在未去辽东之前,朱慈烺就曾收到过一封常延龄的密信,信中说南京的勋贵和官员们一个个腐败不堪、难当大任。</p>

就连他手下的锦衣卫们亦是如此,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,希望朝廷可以重视这件事情早日做出决断。</p>

只不过当时朱慈烺满脑子都是怎么打赢‘松锦之战’,因此也没有怎么在意这件事情。</p>

不过现在,该是解决这件事情的时候了!</p>

而这个时候,骆养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。</p>

毕竟这家伙身上虽有很多毛病,但不可否认,作为锦衣卫都督,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。</p>

所以朱慈烺打算把他派到南京去,让他帮常延龄整顿南京锦衣卫。</p>

如此一来也算是一种‘废物利用’了。</p>

既能解决南京锦衣卫的问题,又能告诉那些跟着他之前‘造反’之人一件事情!</p>

那就是无论你之前犯了多大的错、有多少人想要弄死你,但只要你忠于本宫,那么本宫都会保你一命!</p>

如此一来,更能让这些人忠心于他!</p>

而且这件事,派其他人去还真不行,必须骆养性去才行。</p>

因为骆养性是锦衣卫都督,他有足够的威望压制南京的那些锦衣卫。</p>

要是换成李若琏,那可就不行了!</p>

并且朱慈烺暂时也不会撤销骆养性锦衣卫都督的职位,等到他协助常延龄整顿完南京锦衣卫后,再撤了他的职。</p>

这么做的目的,其实就是为了为将来收拾南京那帮官员和勋贵们提前做好准备。</p>

毕竟大明到了这个时候,对于南京的掌控力已经很弱了,那边的官员和勋贵们,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皇帝。</p>

而且别以为党争这种事情只发生在京城,事实上南京那边的党争也十分激烈,大多数的南京官员也卷入其中。</p>

东林党及其他势力在南京也有争斗。</p>

同时消极怠政与腐败也极为严重。</p>

不过朱慈烺暂时没工夫收拾这群家伙,因为目前首要的任务还是先收取士绅们的欠税和推行‘摊丁入亩、士绅一体纳粮’。</p>

再然后是解决李自成和建奴,最后才会轮到这群家伙。</p>

不过在这之前,先掌握南京锦衣卫可是势在必行的事情!</p>

等回到东宫,已然是夜深时分了。</p>

朱慈烺下了轿子,却并未着急回到寝宫,而是突然想到了什么,定定的站在了院内。</p>

此时宫墙内的灯笼散发着昏黄的光,将朱慈烺的身影拉得修长。</p>

随后,朱慈烺转过身去,轻轻拍了拍李若琏的肩膀开口说道:</p>

“明日一早,你便带着本宫的手谕前往北镇抚司,虽说眼下不能即刻让你担任锦衣卫都督,但实际上,整个锦衣卫都归你掌管。”</p>

“待南京锦衣卫那边的事情妥善处理完毕之后,本宫自会让你成为名副其实的锦衣卫都督。”</p>

虽说在这之前,李若琏心中便隐隐有了这种猜测,知道骆养性之后,这锦衣卫都督大概就是他的了。</p>

不过在这之前乾坤未定,他也不敢真有此念头。</p>

直到眼下亲耳听到朱慈烺说出这番话,他的心中终于算是踏实了。</p>

毕竟身为锦衣卫,谁不渴望登上那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高位呢?</p>

下一秒,李若琏满脸激动的跪在地上,高声喊道:</p>

“臣多谢太子殿下提拔,臣一定不负太子殿下的信任!”</p>

朱慈烺伸出手将李若琏扶起,脸上依旧带着淡淡的微笑说道:</p>

“明日到了北镇抚司,首要任务便是将骆养性之前招募的那些鱼目混珠之人尽数裁撤。”</p>

“本宫想要的不是一帮鱼目混珠的废物,而是一支精锐之师,你明白吗?”</p>

李若琏身子微微前倾,语气坚定地回应道:</p>

“太子殿下放心,臣知晓该如何行事,定将北镇抚司整顿得焕然一新,绝不辜负殿下期望。”</p>

此时的他表情严肃,仿佛在向朱慈烺立誓一般。</p>

随后朱慈烺微微点头,不再多言,挥了挥手示意李若琏退下。</p>

李若琏再次拜谢朱慈烺后,这才转身离开了。</p>

随后,朱慈烺也转身回去了寝宫。</p>

次日清晨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整个紫禁城还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晨雾之中时,一阵悠扬的钟声已然响起。</p>

又到了上早朝的时候了。</p>

今天朱慈烺没有旷工,而是依旧作为监国太子出席了这场早朝。</p>

毕竟崇祯之前刚刚遭遇刺杀,自然是没法来上朝的,所以只能由他这个太子继续监国了。</p>

待文武百官参拜过朱慈烺后,一旁的王承恩手持圣旨,尖细的声音瞬间传遍整个朝堂。</p>
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</p>

今天的这第一道圣旨很简单,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官员的处罚。</p>

毕竟皇帝遭遇刺杀这么重大的事情,肯定是不能一笔带过的,朝堂上下多少得有个交代。</p>

不然这也太假了!</p>

但不得不说的是,这次处罚的力度远远超过了文武百官们的想象。</p>

所有人都被从轻发落了。</p>

最严重的,也不过是罢官免职,最轻的,甚至仅仅是罚俸而已!</p>

面对这样的结果,文武百官们暗自松了口气,脸上纷纷露出庆幸之色。</p>

毕竟这比他们预想的刑罚要轻得多了。</p>

于是问文武百官们纷纷跪地谢恩,口中高呼道:</p>

“谢主隆恩!”</p>

至此,关于崇祯遭遇刺杀的事情就算是到此为止了。</p>

不过当然,这只是在朝堂上,真想要彻底结束的话,那还得把那些士绅们欠下的税款收上来再说。</p>

紧接着,不等文武百官们有所反应,王承恩又掏出了第二道圣旨。</p>
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朕近日来深感疲惫,再加上诸事皆有内阁和朝臣处置,因此决定恢复汉朝时期的‘五日一朝’”</p>

“从今日开始,除特定时日,每五日进行一次早朝,期间若有大事,亦可临时增设朝会,以议国事!</p>

“钦此!”</p>

听完了第二道圣旨内容之后,文武百官们先是一愣,随后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,似乎没有想到崇祯居然会下这么一道圣旨。</p>

事实上这道圣旨当然不可能是崇祯下的,而是朱慈烺下的!</p>

崇祯甚至都不知道这回事儿!</p>

不过这也没关系,因为这是朱慈烺一早就计划好的事情。</p>

反正要他每天早上四点不到就起来上朝,他是真的做不到!</p>

真要是这么干上几年,估计他迟早和崇祯一样,三十来岁的年纪就满头白发了,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!</p>

事实上在华夏古代,皇帝们还真不是每天都必须要上朝的。</p>

秦朝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事务繁杂,所以上朝较为频繁,不过也没有明确史料表明是每天上朝的。</p>

汉朝则是规定五日一朝。</p>

隋朝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这些事情,不过按照隋文帝的勤勉,大概应该是每日上朝的。</p>

当然,杨广就自不必说了,估摸着一个月能上个五六次就不错了。</p>

唐朝一般是单日上朝,再加上每个月还会放假,所以一个月大概也就上十天左右。</p>

元朝因为是异族,所以没有固定上朝的概念,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的各种事物安排上朝时间的。</p>

至于明朝</p>

好吧!</p>

明太祖朱元璋确实规定皇帝要每天上朝的。</p>

这大概是因为他出身贫苦,明白江山来之不易,所以才极为勤政。</p>

再加上因为害怕宰相压制皇权,所以他又废除了丞相制度,将国家大权独揽,每日都要上朝处理大量政务。</p>

似乎在他看来,只有通过每天上朝与大臣们沟通,才能及时了解国家的各种情况,以确保大明统治的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。</p>

不过当然,这种规定其实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废除了。</p>

原因是朱棣发明了内阁制度。</p>

自从内阁制度诞生之后,大明朝的皇帝们就不再坚持每天上朝了。</p>

其中更是出了嘉靖和万历这两位几十年都不上朝的活祖宗。</p>

不过因为有内阁制度在,所以国家也基本上没出什么问题。</p>

直到后来,崇祯当上了皇帝。</p>

再然后,大明就又恢复到了太祖时期的每日一朝!</p>

在过去的十四年里,除了生病和某些特定的节日之外,崇祯几乎每天都会上朝。</p>

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,大明该亡国还是要亡国!</p>

崇祯的勤勉非但没有拯救大明,反倒是把自己折腾的看起来像一个四五十岁的小老头。</p>

所以,朱慈烺最终决定把上朝的时间定位五日一朝。</p>

而且也不用担心朝政无人处理或处理不当,毕竟大明的内阁已经运行了两百多年,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