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七章 这大明,真的还有救吗?(1 / 2)

这大明,真的还有救吗?

没错,此时放在他面前的,赫然便是《大明日报》,而且是从发行日至今所有的《大明日报》。</p>

刘文秀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,但也猜到应该是锦衣卫放的,便将《大明日报》抱进房间。</p>

李定国看到后,好奇地问道:</p>

“这是什么东西?”</p>

刘文秀摇摇头:</p>

“暂时不知道,应该是锦衣卫放的,上面好像记载了很多事。”</p>

说着,刘文秀随手拿起一张《大明日报》翻看起来。</p>

很快,他的脸色变得古怪起来。</p>

李定国不识字,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,但见刘文秀表情怪异,又问道:</p>

“怎么了?”</p>

刘文秀没有回答,又拿起一张报纸翻看。</p>

片刻后,他一脸诧异看向李定国道:</p>

“定国,看来咱们还是小看朝廷了。”</p>

李定国一脸不解,说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。</p>

但刘文秀也没多做解释,继续翻看手中的报纸。</p>

作为识字的读书人,他深知这些报纸的价值。</p>

接下来的一天时间里,刘文秀都在翻看《大明日报》。</p>

而且每看到重要内容,他都会讲给李定国听。</p>

李定国听着听着,突然便陷入了沉默之中。</p>

因为他突然觉得,如今的大明朝似乎真的和以往不一样了</p>

随着夕阳西沉,夜幕宛如一块巨大黑色绸缎从天际缓缓铺展开来,悄无声息地笼罩了整个大地。</p>

东宫书房中,鎏金烛台上的蜡烛明明暗暗地摇曳着,将书房映照得影影绰绰。</p>

朱慈烺正坐在桌前,审视着手中的奏折。</p>

时而微微颔首,对奏折中的内容表示认可。</p>

时而提笔批注,笔尖在宣纸划过,留下一道道墨迹。</p>

一旁,李若琏正站在那里,有条不紊地汇报李定国他们的情况。</p>

尽管之前朱慈烺特意交代,在这三天的时间里让李定国等人自由行动,但锦衣卫肩负着维护京城安全的重任,又怎会真的对他们放任不管?</p>

毕竟这些人可都是贼寇啊!</p>

所以李定国一行人的一举一动,都在锦衣卫密切的监视之下。</p>

就连他们所投宿的那家客栈,也是锦衣卫提前打过招呼的。</p>

想想也是,李定国他们几人连证明身份的文书都没有,若没有锦衣卫的安排,又怎么可能顺利住下呢?</p>

片刻之后,朱慈烺放下手中的折子,目光转向李若琏,开口问道:</p>

“所以,他们今天一整天都没有出客栈?”</p>

李若琏赶忙恭敬地回答:</p>

“回禀殿下,确实如此,锦衣卫早已将客栈包围,臣可以以性命担保他们今天绝对没有踏出客栈半步。”</p>

“臣猜测,他们是因为心存畏惧,所以才不敢出来。”</p>

“不过,殿下吩咐送去的《大明日报》已经按时送到。”</p>

“并且刘文秀和李定国整整一天都在研读《大明日报》,如今差不多已经看完了。”</p>

朱慈烺微微点头,对此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讶。</p>

他心里清楚,刘文秀身为读书人,对《大明日报》这样新奇且充满信息的事物根本无法抗拒。</p>

更何况他们现在身为朝廷的俘虏,内心必定极度渴望获取朝廷的相关信息,而《大明日报》无疑是了解朝廷动态的绝佳途径。</p>

就在这时,李若琏看起来似乎有些犹豫,但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:</p>

“太子殿下,臣有些好奇,您为何不直接下令将他们处死,反而要留下他们的性命呢?”</p>

“即便要往辽东移民戍边,也不差他们这几个人吧?”</p>

“反而在臣看来,杀掉这几个农民军的将领,更有利于让剩下的农民军投降朝廷?”</p>

这些话李若琏在心里憋了很久,这会儿终于说了出来。</p>

在他看来,根本没有必要留下李定国这些人的性命,因为他们对于朝廷移民戍边计划并无影响。</p>

相反的,杀掉他们这些贼寇将领,能更有效地威慑农民军,促使他们更快地臣服。</p>

朱慈烺听后,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容。</p>

事实上关于这件事情他又何尝没有考虑过呢?</p>

但凡抓到农民军将领,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将其杀掉,只留下普通士兵。</p>

这样一来,农民军也就群龙无首了,自然更便于朝廷管控。</p>

但细细想来,这些将领既然能被张献忠看中,想必大多都有些过人的才能,比如李定国、刘文秀,都是难得的将才。</p>

若是贸然将他们杀掉,实在是太过可惜。</p>

倒不如将他们送到辽东,让他们在那里自由发展,也能给建奴制造一些麻烦。</p>

再者,李定国在原本的历史上可是民族英雄,若就这么将他杀掉,朱慈烺多少有些于心不忍。</p>

毕竟在南明的时候,李定国的地位就如同宋朝的岳飞一般!</p>

虽然这样的事情还尚未发生,但朱慈烺还是不愿意做赵构。</p>

因此,若能将李定国收服,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。</p>

当然,若是李定国宁死不降,那朱慈烺也就只能挥泪斩马稷了.</p>

不过目前看来事情应该发展不到这一步。</p>

其实,朱慈烺内心更希望把李定国留在身边悉心培养,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这么做。</p>

因为农民军杀害了太多的藩王、郡王和宗室子弟,尽管朱慈烺内心深处并不在意这些事情,甚至偶尔还会觉得农民军这么做也算是帮老朱家清理人口了。</p>

但在明面上,他绝不能表现出来。</p>

再加上马上就要组建大明朱家军了,李定国这些人是绝对不能留在京城的。</p>

不然到时候双方一碰面,那可就麻烦了。</p>

所以权衡之下,朱慈烺只能把李定国安排到辽东。</p>

想到这里,朱慈烺这才看向李若琏道:</p>

“本宫只是觉得他们有些本事,稍加历练之后,必能为朝廷所用,杀了未免有些可惜了。”</p>

“此事本宫心意已决,今后不必再提了。”</p>

李若琏听后,也只能回应道:</p>

“臣遵命。”</p>

紧接着,朱慈烺似乎又想到了什么,再次开口说道:</p>

“对了,明天你派人带他们去城外的京营转转,让他们亲眼见识一下大明如今的实力。”</p>

李若琏再次领命道:</p>

“臣遵命。”</p>

随后,朱慈烺又详细地交代了一些其他事情,李若琏这才告退离去。</p>

时光匆匆,如白驹过隙,转眼间又到了第二天清晨。</p>

房间内,李定国缓缓睁开眼睛,意识逐渐从混沌中清醒过来。</p>

哎!</p>

下一秒,他忍不住深深地叹了一口气。</p>

昨天对他而言,无疑是极为难忘的一天。</p>

他先是见到了大明的太子,接着莫名其妙地被大明的太子斥责了一番,而且他居然毫无还口之力。</p>

之后来到客栈,又收到了大明太子送来的《大明日报》。</p>

虽然他不识字,但通过刘文秀,他还是从《大明日报》上得知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。</p>

比如朝廷开始向天下收缴欠税,无论是王爷、勋贵,还是士绅地主,一律都必须交税。</p>

除此之外,朝廷还推行“摊丁入亩、士绅一体纳粮”之策。</p>

对于这项政策,李定国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。</p>

但从刘文秀的反应来看,这些政策对普通百姓而言,无疑是极为有利的。</p>

刘文秀甚至认为如果这些政策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,那么所有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。</p>

李定国不确定事情是否真会如此发展,但他明显感觉大明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。</p>

这和他记忆中的大明截然不同。</p>

让他有一种置身梦境的感觉。</p>

突然就在这时,房门被猛地推开,进来的不是别人,而是刘文秀。</p>

“定国,快起来!刚才锦衣卫来人,说要带我们去城外转转。”</p>

刘文秀一进门就开始招呼李定国。</p>

此刻的刘文秀,早已没有了昨天的萎靡不振,整个人好似精神焕发一般热情高涨。</p>

因为他从昨天的《大明日报》中,敏锐地察觉到了大明如今的变化,觉得大明并非无药可救。</p>

因此他已经做好了自己的决定,那就是他要去辽东当武将,然后一步步向上晋升,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。</p>

虽说当初跟着张献忠造反时,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被朝廷招揽,但事到如今,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</p>

李定国没有说话,而是直接从床上坐了起来。</p>

他昨晚睡觉的时候连衣服都没脱,倒是省了穿衣服的时间。</p>

这时,门口的店小二适时出现,手里还捧着一盆热水和毛巾,热情地说道:</p>

“客官,请洗漱一下吧。”</p>

李定国也不客气,等小二将热水和毛巾放在桌上之后这才走了过去,简单洗了把脸,然后随手擦了擦。</p>

随即便和刘文秀一起走了出去。</p>

来到楼下,他发现自己的几个同伴都已经在那里了。</p>

同伴们看到李定国和刘文秀过来,纷纷热情地打招呼。</p>

随后,店小二又热情地送上早餐。</p>

而在他们身边,始终站着一些身材高大、面容冷冽之人。</p>

尽管他们刻意掩饰,但李定国一眼就看出,这些人皆是锦衣卫。</p>

不过李定国装作没看见,自顾自地吃起早餐,其他人也同样如此。</p>

经过一天一夜的深思熟虑,他们心中其实已经有了盘算。</p>

既然大明的太子殿下愿意给他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,那他们自然也是愿意接受的。</p>

不就是去辽东吗?</p>

不就是和建奴作战吗?</p>

去就去,有什么可怕的!</p>

一行人吃完早餐后,身着便装的锦衣卫也不说话,只是突然站起身来,做了个请的手势。</p>

李定国等人随即便走了出去。</p>

随即,锦衣卫们带着李定国一行人径直往城外走去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