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后每年的税收有多少?答(1 / 2)

大明以后每年的税收有多少?答曰:八千万两白银!

崇祯心中一惊,瞬间反应过来,目光紧紧盯着朱慈烺,满脸不可思议的说道:</p>

“等等.那么这消失了的八千万两白银和七百万两黄金”</p>

朱慈烺未等崇祯把话说完,便轻轻点了点头,神色坦然道:</p>

“没错,这些钱财被儿臣偷偷搬到东宫了。”</p>

“儿臣本以为此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,却未曾料到这么快就被倪元璐给察觉了。”</p>

崇祯听了这话,一时语塞,一下子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。</p>

之前积攒的怒气,也在这一刻悄然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无语和尴尬。</p>

他万万没有想到,这背后竟藏着这样的事。</p>

与此同时,他大概也明白倪元璐为什么要在朝堂之上和朱慈烺针锋相对了。</p>

自古以来,税收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,是维持国家运转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。</p>

可现在身为太子的朱慈烺却在国家税收上动手脚,你说他这个户部尚书能不生气吗?</p>

这也就是大明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了。</p>

这要是换做其他继承方法,光这一项,朱慈烺的太子之位怕是都要保不住了。</p>

也就是说,朱慈烺其实是用这一亿七千万两白银、八百万两黄金封住了倪元璐的口!</p>

而倪元璐也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,所以接受了这笔封口费!</p>

在这场与户部的暗自较量中,从表面看来,朱慈烺无疑是输了,甚至可以说是认怂了。</p>

然而,朱慈烺对此却并不介怀。</p>

就是因为他心中清楚,倪元璐并非那些奸佞庸碌之臣,而是一位忠心耿耿、一心为国的忠臣。</p>

在关乎国家兴衰的大是大非面前,向这样一位忠臣低头,于朱慈烺而言,并非难以接受之事。</p>

突然就在这时,崇祯又开口道:</p>

“但即便如此,你也不该把如此巨额的银子和黄金全都交给户部啊,最起码应当分一部分到内帑之中。”</p>

朱慈烺淡淡一笑,随即一脸无所谓的说道:</p>

“父皇,这银子放在内帑和放在户部,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</p>

“只要是合理的支出,户部岂会不同意?就算真的不同意,那就换个同意的户部尚书。”</p>

“再者,内帑如今的银子,加上儿臣之前扣下的这八千万两,单是白银便已超过两万万两。”</p>

“除此之外,大明皇家银行也已经开始了存钱的业务,如今已经有不少百姓来存钱了。”</p>

“说实话,如今银子多的内帑都快放不下了。”</p>

崇祯听了朱慈烺这番话,顿时愣在原地。</p>

要知道国库如今的银子不过也就是两亿多两,没想到内帑的银子竟也达到了这般数目。</p>

如此一来,内帑与国库的银子数量几乎持平。</p>

平日里,国家的各项开支,向来都是由户部承担,而内帑则是皇帝的私人金库,正常情况下只要户部还有银子,是绝对不会动用内帑的。</p>

想到这里,崇祯心中最后的那一丝纠结与不满瞬间也就释怀了。</p>

他知道这便是当下最为妥当的安排了。</p>

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后,崇祯抬眼看向朱慈烺的时候,眼中满是欣慰。</p>

随后这才说道:</p>

“行了,这件事情就这么办吧!朕这边也没什么事儿了,你回去吧。”</p>

朱慈烺闻言,恭敬地应了一声,随即起身准备离去。</p>

就在朱慈烺刚要迈步离开之际,崇祯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要紧事,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,补充道:</p>

“对了,最近这段时间你要是没什么要事,就别来打扰朕了,朕打算潜心修道。”</p>

说这话时,崇祯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,老脸愈发滚烫,那红晕几乎蔓延到了耳根。</p>

朱慈烺何等聪明,瞬间就明白了这话中的意思。</p>

崇祯这哪里是什么潜心修道,分明是要双修啊!</p>

但身为儿子,这般私密之事,他也不好说些什么,只能无奈地在心中叹了口气。</p>

面上却依旧恭敬,然后轻声劝慰道:</p>

“父皇,还望你保重龙体,切不可操劳过度。”</p>

“再者,儿臣目前也并无登基称帝的想法,所以这皇位还需要您再做几年!”</p>

崇祯听到这话,一张老脸顿时就更红了,佯装嗔怒般的瞪了朱慈烺一眼。</p>

“你这逆子!真是什么话都敢说!”</p>

朱慈烺没有接话,赶忙快步离去。</p>

转瞬之间,身影已消失在远处的宫道尽头。</p>

崇祯望着朱慈烺离去的方向,无奈地摇了摇头,脸上却又浮现出一丝笑意。</p>

随后转身迈着略显轻快的步伐,朝着周皇后的寝宫走去。</p>

瞧这情形,或许不久之后,朱慈烺便要迎来一个弟弟或是妹妹了。</p>

要知道自从崇祯决意不再过问朝政之后,他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变得简单纯粹起来,“造娃”也就成了他如今人生的主要追求。</p>

毕竟作为一个皇帝,他也总得找点事情打发一下时间吧?</p>

而“造娃”,就是最好打发时间的事情了!</p>

与此同时,另一边。</p>

退朝之后的倪元璐回到家中简单吃了几口饭,连衣服也来不及脱便疲惫地躺到床上。</p>

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,让他的脸更显憔悴。</p>

可刚过了中午,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尚书便猛地从床上坐起,揉了揉惺忪的睡眼,匆匆整理好官服,又猛灌了几口浓茶便匆忙朝着户部衙门赶去,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工作。</p>

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,倪元璐今年都七十多了,为何还要如此拼命?</p>

难道户部没了他就无法运转吗?</p>

其实不然!</p>

要是正常情况下,倪元璐绝对不会这么拼命,但是明显,眼下的情况并不正常。</p>

因为眼下户部有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要马上进行核实统计,片刻也耽误不得。</p>

这件事情就是重新制定天下田亩的税收!</p>

随着各地的欠税陆续进京,一同而来的,还有整个天下详细的田亩数量。</p>

之前朝廷在收取天下欠税之时,顺带对天下田亩进行了重新丈量,这一量可不得了,新统计出的田亩数量,远比旧鱼鳞册记载的要多得多,且各项数据更为详尽。</p>

对于户部而言,这些田亩数据堪称真正的无价之宝,因为它们将直接决定往后大明每年的税收数额。</p>

更何况,摊丁入亩、士绅一体纳粮的新政马上就要推行,需要重新制定新的税收,身为户部尚书的倪元璐根本片刻不得闲。</p>

经过了整整两天两夜的紧张统计之后,倪元璐与户部的一众官员们终于将天下田亩的数量统计完毕。</p>

合计大约为七亿三千万五百三十二万亩,不过,其中河南与辽东两地因正深陷战火,局势动荡,无法进行详细统计。</p>

所以,这两地目前不在统计的范围之内。</p>

然而即便如此,这一数字相较崇祯十年统计的田亩数,还是足足多出了两亿亩!</p>

至于为何会有如此大幅增长?</p>

其实原因也很简单。</p>

主要是因为此次朝廷的手段足够强硬,但凡有不配合缴纳欠税或者丈量田亩的,一律以违抗皇命论处,直接抄家灭族!</p>

这般雷霆手段之下,那些平日里惯会隐匿田产的士绅以及富商们,吓得大气都不敢出,哪里还敢隐瞒分毫?</p>

实际上,这还并非大明全部的田产,边境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,因种种客观因素,暂时未能统计在内。</p>

还有就是北方贫瘠土地常按二到三亩折合一亩计算,一些刚开垦出来的耕地也没有计算在内。</p>

若将这些地区全部统计在内的话,大明总耕地面积怕是远超八亿亩。</p>

不过当下,也只能先按照七亿亩来制定新的田税了。</p>

各地粮食种植品种多样,土地肥沃程度不同,产量自然也参差不齐,这便导致收税方式无法一概而论。</p>

如此复杂的情况,绝非倪元璐一个户部尚书能够独自决断。</p>

毕竟这关乎大明未来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数百年的税收根基。</p>

依照朱慈烺之前的规划,此次田亩丈量之后,税收标准一旦确定便不再轻易更改。</p>

如此重大之事,倪元璐也不敢擅作主张,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日里,倪元璐每天都会来到内阁,和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一同商讨此事。</p>

因涉及的数据资料极为庞大繁杂,所以一连商量了几天都没有个结果。</p>

崇祯因为知道此事重大,也难得从后宫脱身,参与了这场为期好几天的重大会议。</p>

就连朱慈烺也不例外。</p>

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从早到晚都在激烈地讨论着,可谓是争得面红耳赤。</p>

有的觉得税收太多,会加重百姓的负担。</p>

有的又觉得税收太少,会导致国家税收不足,无法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。</p>

就这样又吵了好几天。</p>

但最终,他们还是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税收数额。</p>

综合各地的粮食品种、田亩等实际状况,交税方式虽各有不同,但平均算下来的话,一亩地的税收约为零点二两银子。</p>